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花蜜腺的花蜜或花外蜜腺的分泌液,混合蜜蜂酶液经过充分酿造而成贮藏在巢脾内的甜物质。
中国蜂蜜历史渊源
蜂蜜在中国古代医学上应用广泛,公元前1至2世纪所书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一书中,记载蜂蜜“治邪气,安五脏诸不足,益气补中、止痛解毒、除百病、和百药,久服强志轻身,不老延年”。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蜂蜜“甘而和平,帮能解毒;柔而濡泽,故能润燥;缓可以去急,故能止心腹、肌肉、疮疡之痛,和可以致中,故能调和百药,而与甘草同功”。
在《三国志》中记载有这样一件事,可见蜂蜜在汉代已作为普遍的饮品。 袁术称帝后遭遇众人围攻惨败,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。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。逃到寿春后,袁术找人要蜂蜜,却又找不到,袁术大叫道:“袁术至于如此吗?”遂吐血身亡。“术既为雷薄等所拒,留住三日,士众绝粮,乃还至江亭,去寿春八十里。问厨下,尚有麦屑三十斛。时盛暑,欲得蜜浆,又无蜜。坐棂床上,叹息良久,乃大咤曰:“袁术至于此乎!”因顿伏床下,呕血斗馀而死。”---《三国志·袁术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吴书》。
中国是世界上较早驯化蜜蜂的国家之一。
生产
蜂蜜是蜜蜂的主要产品是一种甜而有粘性的、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。蜂蜜主要来源于花蜜,其次是甘露和蜜露。花蜜是植物花内蜜腺的分泌物,甘露是蚜虫、叶蝉等的排泄物,蜜露是植物花外蜜腺的分泌物。蜜蜂用舌吸管吸取植物的蜜腺、树液或蚜虫、叶蝉的蜜管所分泌的甜汁,经蜜蜂的口器混以唾液并暂时贮于蜜囊中,归巢后,吐出在巢房,经过反复酿造而成。
蜂蜜是蜜蜂用舌吸管从蜜源植物的花器、蜜腺中吸取花蜜,带回蜂箱后,从蜜囊中将花蜜吐入蜂巢中,再通过蜜蜂反复吸入吐出,将混有蜜囊分泌的转化酶的花蜜储藏在巢中。在酶的作用下花蜜中的多糖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,水分减少到20%左右,成熟蜂蜜基本形成,至此人们可以利用摇蜜机的离心作用获得成品原质蜂蜜,从食品学角度而言,蜂蜜属植物性食品。
蜂蜜的物理性状:纯正优质的新鲜成熟的蜂蜜,是粘稠、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液体,味甜,具有较浓郁的香味。质量较次的蜂蜜常常带有苦味、涩味、酸味或臭味。温度低于10℃以下或放置时间过长,容易转变为不同程度的结晶。蜜源种类不同,它们所表现的物理性状也有差别。
蜂蜜的主要成份
几千年来蜂蜜经久不衰,这与蜂蜜所具有的多种独特营养成分有关。蜂蜜主要成分有:
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,约65-80%;
⑵各种氨基酸,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,约0.3%;
⑶与人体血清所含比例几乎相等的20余种矿物质,约0.06%;
⑷20余种促进人体生长和代谢的维生素;
⑸多种活性酶。
蜂蜜的医疗保健作用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阐述蜂蜜为:“清热也,补中也,解毒也,止痛也。”现代中医认为,蜂蜜主要能防治:
⑴胃肠道疾病:便秘、十二指肠溃疡、结肠炎、儿童痢疾等。
⑵神经系统疾病:失眠、头痛。
⑶感染性创伤、烧伤、冻伤。
⑷美容。
蜂蜜和肥胖症
糖主要是蔗糖。从食物中摄入的糖分过多,会使脂肪过剩,人体发胖。而蜂蜜成分与白糖不同,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还含有蛋白质、氨基酸、维生素、无机盐、有机酸等。果糖和葡萄糖均为人体能直接吸收的单糖,具有迅速恢复、解除疲劳的作用。而且,蜂蜜中的B族维生素较多,能使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而释放,所以,蜂蜜虽比白糖甜却不会使人发胖。早在公无前成书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记载了蜂蜜“久服强志轻身,不老延年”。所谓“轻身”就是减肥。
蜂蜜的服用方法
⑴蜂蜜放在口里含服,可治疗咽喉炎,对工作劳累,熬夜之后的火气上升有奇效。
⑵调入各种饮料及食品中服用,香气淡雅,口感清甜,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超过60度。
⑶饮酒之后,含服浓蜂蜜,能加速酒精分解,消除酒后头痛,减少酒精对肝的损害。
⑷用蜂蜜涂唇,可防止烂嘴角;用蜂蜜做面膜,能使皮肤细腻、光洁、富有弹性。
⑸蜂蜜代替白糖来烧、烤的菜点,风味、色泽和营养俱佳。尤其烤鸡、烤鸭时用枣花蜜,其颜色金黄,风味独特,不妨一试。
⑹饭前半小时服用蜂蜜,可刺激胃酸的分泌,因此患萎缩性胃炎(缺乏胃酸),宜饭前服用;反之饭后二至三小时服用蜂蜜可抑制胃酸的分泌,患肥厚性胃炎(胃酸过多),宜饭后服用。
蜂王浆是青年工蜂在采食花粉和蜂蜜后,经体内生物加工,从头部王浆腺分泌出来的乳白或淡黄色的浆状物质,被用来饲喂蜂王和蜜蜂幼虫。只有在低温下生产、加工、贮存、运输的蜂王浆才能称为鲜蜂王浆。只有鲜蜂王浆,才保存了活性物质和营养价值。
蜂花粉
花粉是植物雄性器官--雄蕊的花药产生的生殖细胞,它包含着孕育一个植物新生命所需的营养成分。蜂花粉则是蜜蜂从植物雄蕊上采集的花粉粒,经过蜜蜂向其中加入花蜜和唾液而形成的不规则扁圆形的团状物。
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,请大家谨慎使用,文章内容仅供大家参考!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